6月22日下午,应外国语学院邀请,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、特聘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吴贇教授莅临我校,在外国语学院A102会议室带来一场题为“对外翻译与新时代国家形象建构”的讲座。本场讲座由我院MTI教育中心副主任覃江华副教授主持,龚献静教授、程锦绣副教授、卢志君副教授等我院教师和校内外慕名而来的师生以及外国语学院2017级MTI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。
讲座伊始,吴贇教授现身说法,以其自身学术经历论及如何开展学术研究。她认为,学术研究应对社会有价值、有意义,而不应只是对个人兴趣的回应。在新时代背景之下,我们外语学习者尤其是翻译学习者面临种种考验,如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对英语、翻译产生巨大冲击,而我们如何找到自己的价值、如何重新定位自己?我们国家的硬实力得到显著提升,但软实力与之存在差距,国家形象也与硬实力不相匹配。通过传播手段塑造的国家形象,与我们所期望建构的国家形象也还存在差距。因此,吴贇教授指出:我们外语学习者肩负着一种使命——让外部世界了解我们自身。
接着,吴贇教授从“波特兰传媒”国家软实力前30名排行榜切入,对英、德、美位列前三,而中国排名最末的现象进行反思,由此引出讲座关键词之一:国家形象建构。在国家形象建构过程中,翻译政策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。吴贇教授以二战后日本人国际形象的改变为例,对此进行了详细论证。二战结束后,美国为了地缘政治的需要加快扶植日本,通过选择性地译介以川端康成、三岛由纪夫等日本作家为代表的日本文学,成功地建构起一种符合美国自身利益的日本国际形象。
然后,吴贇教授以历史的视角,从20世纪80年代、20世纪90年代以及新世纪以来三个历史阶段,详细介绍了中国如何通过翻译建构国家形象。在20世纪80年代,以《中国文学》和“熊猫丛书”为代表的政府组织的翻译活动,成为当时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。但总体而言,这些翻译作品在英美世界的影响很小。20世纪90年代,西方有选择性地主动译介中国文学,是意识形态引导下的政治性和观光性阅读。进入新世纪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,中国形象的建构呈现多样化趋势。
最后,吴贇教授重申了外语学习者的使命:消除误读,减少碰撞,传递真正的中国声音。讲座尾声,吴贇教授与现场师生积极互动,对听众的提问作了详细解答。覃江华老师对整场进行了简要总结,认为吴贇教授的讲座高瞻远瞩、深入浅出,既有理论性,历史性,也有强烈的现实关怀,给予在座师生以深刻的思想和学术启发。
人物链接:吴贇,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,同济大学特聘教授、博士生导师;入选教育部“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”;著有专著三部、译著两部,主编规划教材十余本,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;主持国家社科等十余项科研项目;主要研究方向:翻译学、中国文化英译、英语教育、电影研究等。